经济重启促资本市场资源配置再调整

来源: 2020-05-23 09:31:31  
经济重启促资本市场资源配置再调整

本报记者/李慧敏/北京报道

疫情重创之下,如何快速实现经济重启走出阴霾,成为摆在各主要经济体面前的一道难题。在此过程中,无疑需要一个更为强健的资本市场,正在加速改革的中国资本市场重任在肩。

5月22日,李克强总理作政府工作报告时指出,依靠改革激发市场主体活力,增强发展新动能。困难挑战越大,越要深化改革,破除体制机制障碍,激发内生发展动力。推进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

专业人士认为,疫情之下国际关系、经济关系都出现了极为深刻的变化,对中国资本市场来说是机遇也是挑战。国家对实体经济培育的力度自然与以往大不相同,在特殊行业的扶持上,在涉及国家战略领域的扶持上,在特殊区域的扶持上,都会有新的定位。资本市场需要沿着顶层设定的目标和方向,有针对性地做出调整。《中国经营报》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经济重启背景之下,资本市场面临的首要任务即为资源配置的再配置。而新动能的培育和市场信心的提振同样不可或缺。

资源充分再配置

在现实背景下,资本市场的使命是什么,面临的是资源配置的调整问题。

“资本市场本身的性质是以市场为基础配置资源,更充分地进行资源的再配置。资本市场的第一要素是资本,资本的基础作用在于它是否能有效地配置其他资源,包括政策资源、人力资源和信用资源。”中银信托投资公司原董秘钱晓鸣表示。

“要考虑资本资源怎么跟政策资源相结合,中央给出什么政策、什么行为进行鼓励、对什么利益进行保障。”钱晓鸣表示,优良政策的出台,会推动一些优良政策的贯彻落实,推动企业主动享受这些好的政策,规避一些不好的政策,这是资本市场目前的首要任务。其次,资本要获得更优秀的人才,不仅仅是纸上谈兵。

“肯定不能向只会讲故事、虚张声势、乱编乱造、欺诈造假的人倾斜。”钱晓鸣表示,这一点要体现在,资本市场该有奖有罚,守信用、有道德水准的人就能多获得资本市场的青睐,相反就得不到资本支持。

实际上,近一个月内国家金融委会议密集强调资本市场“打假”措辞严厉,证监会等相关部门频频祭出雷霆手段,市场已有感受。

专业人士认为,经济重启背景下,市场需要解决更多现实问题。

“重启经济包含几个方面,其一是受疫情影响较大的消费领域;其二是制造业产业链重新衔接;其三是资本市场几千家存量上市公司;其四是新启动或新上市的募资的项目。”人民大学中国资本市场研究院联席院长赵锡军表示,与资本市场关联度最为密切的是后两类。

赵锡军认为,餐饮、交通、旅游、会展、娱乐等受疫情影响严重,这些通过人员聚集才能完成的消费领域,更多地是需要银行的流动资金。而一旦其发行债券或者做一些证券化的操作,资本市场即成为其流动性的补充渠道。至于因疫情导致制造业产业链上的关键环节的一些大企业的重启,涉及到资金的供应、金融服务的供应,虽然资金来源大多也是银行,但跟资本市场的联系要比消费服务密切。

对此,上海国家会计学院金融系副教授叶小杰表示认同。他表示,资本市场的基本功能是促进金融资源的合理配置,在经济重启的过程中,资本市场将发挥为实体经济输血的作用。

政府工作报告指出,扩大有效投资。今年拟安排地方政府专项债券3.75万亿元,中央预算内投资安排6000亿元,重点支持既促消费惠民生又调结构增后劲的“两新一重”建设。

根据证监会披露的数据,今年前4个月,IPO、再融资、交易所债券市场融资保持较快增长,并购重组交易金额是去年同期的1.2倍,这都体现了资本市场为实体经济输血的功能。

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研究员刘英认为,资本市场可以为经济重启提供资金动力支持和提升直接融资比重。我国直接融资占比不到20%,大力发展资本市场空间潜力巨大。

“与资本市场最为直接的联系就是上市公司,上市公司是中国企业最为优秀的代表,自然在疫情的冲击下,也要有新的应对。科创板和创业板改革,已经为相关企业在比原来更市场化的条件下发行股票、募集资金创造了条件。”赵锡军认为,因疫情的影响和经济重启的背景下,资本市场的改革深化可能会进一步提速。

实际上,继2019年科创板注册制改革后,创业板改革也在2020年4月27日拉开帷幕。而接下来主板和中小板的改革预期时间表也并不遥远。

与此同时,新《证券法》实施、不断提高上市公司质量、稳步推进资本市场双向开放、增强金融监管协同性……一系列完善中国资本市场基础制度的举措也正在加速推进,这也将带动资本市场强身健体。

针对上市公司疫情之下可能存在的困难,4月7日,中国证监会发文,对上市公司年度报告延期披露有关事项做出统一部署。与此同时,对于到期债务的延期事宜有关部门也出台了相关规定。数据显示,截至4月30日,沪深两市共118家年报延期,其中,沪市38家,深市80家。

培育新动能

“从理论上来说,资本市场是国民经济的‘晴雨表’。疫情对于实体经济的冲击是客观存在的,但疫情是‘危’也是‘机’,如果能够抓住这个契机,促进实体经济的转型升级,则善莫大焉。因此,在经济重启的过程中,资本市场不能只是被动地反映国民经济的温度,而应该反过来积极助推国民经济的发展,不断培育新动能。”叶小杰表示。

政府工作报告指出,要提高科技创新支撑能力。稳定支持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引导企业增加研发投入。深入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发展创业投资,增加创业担保贷款。

近期资本市场改革的重点就是持续推进创业板注册制、新三板精选层等,从而助推创新创业企业的发展。而近年来中国在5G、大数据、人工智能等科创领域的积累正在疫情防控和复工复产中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

专家表示,只有资本市场更加有效配置资源,才能回答好这些问题。

“注册制改革之下,在重启经济的过程中,创新创业型的、科技型的企业,从资本市场募资现在的条件有可能比以往会更加有利。”赵锡军表示。

钱晓鸣强调,在疫情的特殊背景之下,资本市场应该向高端制造业、向技术持有者、向技术创新的课题和发明人倾斜,应主动支持国家“2025战略”,大力发展进口替代型项目,向国家急需的瓶颈技术和产品攻关倾斜。

赵锡军认为,接下来要做两个方面的推动工作。

其一,继续扩大开放,陆港通等对外开放措施带来投资者结构的变化;近期,央行取消了QFII的额度限制,同时放松了投资收益汇出的限制,等于中国的金融开放又迈出了重要一步。在疫情冲击下,全世界都在抢存量“蛋糕”。

其二,对于市场的一些风险防控的制度建设和市场的培育进一步加快。比如说衍生产品市场的培育以及市场的基准利率体系的建设,实际上资本市场的定价机制要更加的规范、完整。

稳定提振信心

面对当前复杂多变的经济形势,信心比黄金更重要。专业人士表示,资本市场还要发挥稳定市场各方信心的作用。

“作为我国实体经济中的‘头部企业’,上市公司的稳定发展尤为重要,这有利于更好地发出经济重启的信号,更好地提振市场各方的信心。以美国为例,3月份各大指数暴跌,由此带来的恐慌情绪蔓延至整个资本市场,甚至冲击了经济社会的稳定。反观A股,基本上比较平稳地扛住了疫情的冲击,从而为我国经济重启创造了更加稳定的环境。”叶小杰表示。

目前,重启经济在外贸没有很好突破的情况下,新基建可能带来相当的拉动,但更多的还是要从内需上挖潜。

刘英表示,经济重启当中消费这驾马车最为关键,其为更大力度消费以及促进经济增长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

“中国是个高储蓄的社会,西方过去认为资本的流转速度、社会的效率也会相互影响。大灾一来与美国相比,中国这一块很稳,至少在一定时期内是稳定的。这一块资产是确保社会稳定的基本盘,是重大社会灾难的保险项目。”钱晓鸣表示,保险项目有个前提,当盈利或者预期下降的时候,消费也会受到极大的抑制。因此收入预期如果得到提升,对于重大灾难一定是增加了信心,可能效果会很明显。